镇扬曾为长江古河口又添新证据

发布者:庞宝鑫发布时间:2017-05-16浏览次数:427

57日公司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和杨达源教授专程前往镇江考察,在圌山的龟头山脚下发现古海蚀穴,清晰地指示了古海岸线位置,准确指证了曾经的长河古河口。

汉唐时代,“扬州观潮、镇江观海”。当时,长江河口正在镇江-古扬州一线,喇叭形的河口宽约23 km。观潮,观的是广陵潮,观海观的是长江河口的宽阔海面。那时的南京河段正在长江河口段,北为江北的老山,南为现在临江的幕府山,江水位近海拔1.0 m上下,高潮位时可能达2.5~3.0 m,三国时代大船(战船)仍能借高潮之际经金川河进入玄武湖。后主要由沿长江中下游的堤防工程体系使长江中下游的功能改变为向河口输水输沙,及之,江心洲发育,长江口转变为分汊河口,随江心洲向北并陆,再由分汊变为单槽,河床束窄,河口向海延伸,以至于三角洲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张,岸线快速向海推进。还由于长江河口由喇叭形转变为单槽或分汊,致使原本浩浩荡荡似千军万马奔腾的广陵潮逐渐消退,镇扬及至南京河段泥沙淤积,水深变浅,水位抬升。

圌山西距镇江市区30 km,是宁镇山脉沿长江向东延伸的端点,主峰海拔258 m,峭崖突兀,地势险要,耸峙长江之滨,自西向东流的长江,自此流出并绕过扬中所在的江心洲后,立刻转为流向东南,有长江“锁钥”之称。火成岩分布广泛的圌山曾有“三十六处悬崖、七十二奇洞”,72洞中有71个分布在山脚下,但目前保存下来的洞穴已极少。这次考察发现的洞穴,位于圌山与太湖平原的交界线上,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底平的沿陡崖根部深延的洞穴,局部由强烈侧蚀作用发育较宽的洞穴,部分已被松散堆积物充填。王颖院士等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蚀穴。看来那71个洞本是密集分布的海蚀穴,36悬崖中绝大部分为海蚀穴之上的海蚀崖。这些海蚀穴与海蚀崖清晰地指示了曾经的海岸线位置,准确指证了喇叭形古长江口的真正所在。





(海岸海洋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