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哥德堡大学本科生联合实习成功举办

发布者:庞宝鑫发布时间:2018-05-09浏览次数:1772


2018422日至54日,bwin师生12人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师生16人共同开展了主题为“气候变化与社会”和“自然地理”的联合实习。实习队伍在南京进行了为期3天的交流学习后,北赴西安、洛川、壶口、榆林,沿途考察秦岭-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以及农业和能源利用情况,观察典型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追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参观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了解地球表层科学研究动向,访谈当地农民感知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的密切联系,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习开始,在bwin鹿化煜经理的主持下,地理学院部分教师与哥德堡大学陈德亮院士、Linderholm教授开展交流座谈,安排实习事宜。随后,双方代表在昆山楼报告厅举办了面向全校的学术讲座。陈德亮院士做了题为“Great challenges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focus on climate change”的精彩报告,提出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探明道路。Linderholm教授概括了哥德堡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的已有研究成果,并重点阐述了树轮记录的北半球过去2000年气候变率。公司史江峰副教授介绍了公司树轮实验室十余年来的研究情况,揭示了我国东南地区过去200年的温度、降水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最后,鹿化煜教授对本次联合实习的行程安排、沿途自然地理概况及实习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在南京,实习队伍还参观了江苏省气象局和水利展示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的一件件藏品揭示了我国气象发展的历史征程,使师生们熟悉气象台的主要业务,了解当前气候变化的特点、影响和应对措施。在水利展示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南京水脉、古今水利建设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带领大家实地参观了沟通长江与外秦淮河的三汊河河口闸工程。


之后,实习队伍北赴陕西,沿着秦岭-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这一典型地理地质气候断面,自南向北跨越半湿润亚热带、半干旱温带,从黄土到沙漠,察地貌,观气象,体会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


野外实习的第一站是关中盆地。关中盆地夹持于鄂尔多斯地台与秦岭造山带之间,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正断层盆地。过去五千万年来,关中盆地如汇水盆一般积累了厚层沉积物,是认识千万年来东亚地区季风气候和环境演变的极佳场所。师生们首先来到白鹿原北缘,鹿化煜教授介绍了当地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特征以及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并带领大家考察了著名的段家坡-水吴村剖面。该剖面堆积了130多米的第四纪黄土,下伏厚度约60米的第三纪红粘土层,随处可见新鲜的采样痕迹。从层次分明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到砂砾层叠的河湖相沉积,同学们亲手触摸沧海桑田的变迁,实地印证着书本上的概念和知识。在骊山南麓,关中盆地年代最老的沉积层—红河组由于骊山的抬升而出露地表。鹿化煜教授指导同学们辨认始新世红河组、渐新世白鹿原组及第四纪黄土的典型特征,详细解释了不同沉积物反映的特定气候环境,并将之与亚洲季风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大家以问题为导向梳理科研思路。关中盆地也是古人类研究的圣地,这里保存着我国具有可靠年龄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人化石。实习队伍最后来到了甘峪的考古遗址点,甘峪黄土剖面位于灞河的二级阶地上,沉积年代约为距今40万至10万年,松软均匀的黄土中不时有旧石器出现,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惊叹。

联合实习队伍在秦岭北麓白鹿原合影


野外实习的第二个重头戏是洛川坡头村的黄土-古土壤剖面。我国独有的黄土高原,不仅地貌、植被、气候和土壤类型多样,长期的季风气候演变塑造了特有的堆积序列,使中国黄土成为理解东亚环境演变的“天书”。洛川黄土堆积厚度近150米,揭示了人类出现以来的200多万年来气候、生态、水文、土壤的详细变化过程。实习队伍来到洛川坡头村,在壮丽的黄土地貌景观前,鹿化煜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刘东生院士首次发现并报道洛川黄土剖面以来,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不断深入和拓展洛川黄土研究的科学历程。目前,这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程度最高的黄土剖面,几乎囊括了第四纪地质学的所有研究内容。前辈科学家的坚韧意志与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深受启发。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河的演化有天然的联系,在距离洛川黄土剖面不远之处,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形成是水流长期侵蚀的结果,其两边的河流阶地和谷地发育,是认识水文和地貌过程的必到之处。“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魄令人震撼不已。

鹿化煜教授讲解经典的洛川黄土地貌和沉积地层


随着考察队伍继续向北行进,气候愈发干燥,植被变得稀疏,沙漠景观呈现在眼前。师生们来到榆林北部,考察了毛乌素沙地东缘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和荒漠植被等,领略了在人工造林努力下,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重披绿装的风貌。崔梦淳博士生从质地、持水性等角度生动讲解了沙与黄土的区别,并详细介绍了毛乌素沙地风沙过程的特点以及植被在防风固沙中起到的作用。


实习队伍在毛乌素沙地考察


除了在野外考察,交流与访谈也是本次联合实习的重点内容。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线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各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实验器材和工作进展,并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在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实习队伍与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师生举办了一场交流座谈会,针对空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洛川,实习队伍专门安排了瑞典员工与坡头村农民的访谈,由中国员工担当翻译。通过这次访谈,员工们真切地感知到气候变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当地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举措,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联合实习的同学们与洛川坡头村村民交流


据悉,两周左右的中国野外实习考察是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气候变化与社会”课程的传统内容,旨在让员工从多个角度对比中国与瑞典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应对措施。本次实习是哥德堡大学首次与bwin联合举办,bwin多名师生参与这次实习教学工作,鹿化煜教授带队在野外讲解,哥德堡大学Hans Linderholm教授、陈爱芳博士生和bwin史江峰副教授、崔梦淳、伍江等参与讲解,实习内容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bwin与哥德堡大学双方均表示,希望未来能将这一联合实习项目持续开展下去,并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bwin 崔梦淳 史逝远 供稿

201858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