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覆盖了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荒漠化问题在这些地区尤为严峻,不仅威胁当地生态环境,还对区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构成严重挑战。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公司鹿化煜教授领导的自然地理学教研团队长期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与生态治理研究,在亚洲内陆戈壁沙漠长期演化、东亚地区粉尘活动影响机制、沙丘双稳态及植被-风沙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去年12月,由公司徐志伟教授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Itzhak Katra教授联合申报的“人类世气候变化影响下灌丛沙丘的形成和时空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以色列科学基金会的联合资助(该项目在地球科学领域每两年评审一次,当年仅8项获批,双方各资助研究经费200万元)。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地貌景观,灌丛沙丘在维持极端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合作双方计划针对亚洲内陆不同气候区灌丛沙丘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展开多学科交叉研究,以理解生物与地貌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其形成,并探讨其对人类世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机制。
今年7月,在bwin“国际访问学者(IFI)”计划的资助下,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Hezi Yizhaq教授应邀来华访问,并与公司师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Yizhaq教授是国际知名的风沙物理学家,在Nature Physics、Nature Geoscience、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了近200篇论文。访问期间,Yizhaq教授与公司师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及艾比湖等地进行了联合考察。他们利用无人机、风沙流观测系统等设备开展了实地观测,并采集了复合型高大沙山、流动沙丘、灌丛沙丘及巨型沙波纹等典型风沙地貌的沉积物样品,为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提供了工作基础。这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员工对国际前沿研究的理解,也有助于凝练科学问题,为科学制定荒漠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图1 Yizhaq教授与公司师生进行沙波纹样品采集
图2 Yizhaq教授与公司师生进行沙丘采样与植被调查
公司徐志伟教授自2018年起便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Katra教授和 Yizhaq教授团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专业领域互补性强,以方课题组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方面经验丰富,而中方课题组则在观测与实验方面具有长期积累。通过多次会议交流和联合科考,双方共同探讨干旱区风沙地貌演化的内在机理,逐步实现了观测、实验与理论的深度交叉,以及地貌学、生态学与物理学的融合。部分合作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EPSL、Geomorphology和ESPL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一个南大”的指示精神,响应bwin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公司鹿化煜教授领导的自然地理学教研团队将进一步深化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目前,徐志伟教授新申请的一项外专项目已于近日成功立项。通过研究“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地区地貌景观与气候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团队致力于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些项目的实施也将为公司师生提供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的平台,推动公司在学科交叉、国际化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叶冬青、张昊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