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中德环境地球科学双学位硕士班师生进行野外课程实习

发布者:庞宝鑫发布时间:2017-07-07浏览次数:1480

624日至73日,公司中德环境地球科学双学位硕士班20余名师生赴秦岭-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进行为期10天的地貌、植被和气候演变的野外课程实习。

在关中盆地,师生们开始考察秦岭造山带的岩石、构造、植被组成和土壤特性。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这里的地质地貌过程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坡地灾害多发,是学习和了解地表过程的重要地区。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仔细观察,实际了解和分析自然界现象,体会书本上的概念和知识。富饶的关中盆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仅保存着我国具有可靠年龄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人,还是认识千万年来东亚地区季风气候和环境演变的极佳场所。同学们辨认4000万年前的沉积地层,分析1000万年前的河流和湖泊堆积,触摸100万年前的风尘黄土。通过对厚层堆积序列的分析讨论,脑海中建立了千万年来东亚地区沧海桑田的演变,体会到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我国独有的黄土高原,不仅地貌、植被和土壤类型多样,长期的季风气候演变还塑造了特有的堆积序列,使中国黄土成为理解东亚环境演变的“天书”。师生们来到著名的陕北洛川坡头村,实际观察被认为是解读东亚环境变化百科全书的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洛川黄土堆积厚度近150米,揭示了人类出现以来的200多万年来气候、生态、水文、土壤的详细变化过程。刘东生院士因对洛川黄土堆积的杰出研究工作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学们对前辈科学家的创新工作,羡慕不已。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河的演化有天然的联系,在距离洛川黄土剖面不远之处,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形成是水流长期侵蚀的结果,其两边的河流阶地和谷地发育,是认识水文和地貌过程的必到之处。

随着考察队伍继续向北行进,气候越来越干燥,植被变得稀疏,“大漠孤火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观显现在眼前,风蚀、风积、河流、湖沼等地表过程映入眼帘。师生们考察了黄土-沙漠交错带、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荒漠植被和流经沙地上的河流等,领略了在人工造林努力下,毛乌素沙地披上新绿装。随后,他们考察了埋没在沙漠中的古城——统万城。建于1600年前的统万城,被古人认为可以“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但是,随着历史演变和环境变化,现已经成为茫茫沙漠中的几段墙墩。

在这次实习中,同学们观察了从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到温带干旱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实际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到了大量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据悉,中德环境地球科学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由公司与柏林自由大学联合举办,旨在培养新时代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的复合型人才,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双方每年各选拔8名员工,组成专业班级,其中,全部员工在bwin学习半年、南老员工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一年,然后,分别在各自学校完成学业。同学们在学完必修课程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可以获得双硕士学位。该项目从2012年开始,迄今已有五届员工参加学习。这次野外实习考察,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得到地理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团队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经费支持。bwin多名师生参加了这次实习教学工作,鹿化煜教授带队在野外讲解,柏林自由大学Frank Riedel参与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bwin 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