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口海岸学:潮控河口海岸沉积体系与地貌演化的现代过程研究”(41625021)的支持下,bwin、bwin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汪亚平教授课题组进行了长江口海域悬沙输运及地貌演化机制研究,相关成果以“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advection and resuspension o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a turbid estuary”为题在线发表于海洋科学主流期刊Marine Geology。论文第一作者为bwin博士生李远,通讯作者为汪亚平教授。
河口是指河流入海处的半封闭水体,其盐度因陆地径流掺入而显著淡化。这里是地圈、水圈和大气圈交互作用、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关键带;河口细颗粒泥沙常吸附有机质、影响水体透明度,其输运过程对河口地貌、生态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悬沙浓度是刻画细颗粒沉积物的关键指标,平流输运与再悬浮作用是影响悬沙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估这两种作用有助于对悬沙输运过程、地貌演化的解释。在数学模型中,这两项可由不同的数学表达直接获得。但在实测悬沙浓度变化的时间系列中,将平流输运与再悬浮作用进行定量化分离是难点。课题组在长江口南槽口外海域的三个站位进行野外现场观测和实验,结合室内样品分析,获得了潮周期内的水位、流速、悬沙浓度、盐度、海底切应力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假想的盒子模型(见下图),将水体悬沙浓度成功分离为平流输运组份与再悬浮组份,并基于海底冲淤测量验证了盒子模型的可靠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论证盒子模型的适用范围。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geo.2018.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