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应邀来校做精彩报告

发布者:施晓冬发布时间:2024-05-24浏览次数:753


2024522日,正值bwin122周年校庆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应邀,在bwin昆山楼报告厅作题为“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及可持续性”的学术讲座,来自bwin、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师生200多人参加报告会。

bwin经理鹿化煜教授主持报告会,他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傅伯杰院士的学术成就,并代表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傅伯杰院士莅临指导并做精彩报告。傅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他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傅院士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人地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他在ScienceNatu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为国家提供咨询报告10余项,连续入选ISIElesiver高被引学者,国内外引用6万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傅伯杰院士此次学术报告,从“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意义、社会-生态系统耦合机制、人地系统耦合模型、区域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他近年来的最新成果,为全体师生带来了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认识。

1 傅伯杰院士做学术报告

首先,傅院士指出全球资源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行星地球的部分重要环境因素已经超越安全边界(“Beyond Planetary Boundaries” , 发展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全球共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提到人地系统动力学旨在研究人地系统中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互馈关系的动态作用机制,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是解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人地系统耦合已成为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沿,而人地系统耦合模拟是地球系统模型的发展方向。

随后,傅院士从人地耦合复杂系统特征着手,详细介绍了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社会-生态系统通用研究框架、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框架和生态系统服务框架。并依次讲述了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动态变化、弹性、脆弱性、尺度效应与区域关联、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等前沿研究内容。

此外,傅院士指出不同尺度下的人地系统在要素组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尺度人地耦合系统需要采用不同的模拟方法。他介绍了针对人地系统复杂问题的多主体建模、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型、表征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估模型、综合评估与地球系统耦合模型等。他还进一步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阐述了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模拟所面临的七大挑战和机遇,特别指出了区域尺度人地系统耦合模型缺乏的挑战。

最后,傅院士又进一步以他带领的团队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等获得的最新成果为例,生动阐述了区域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他以黄土高原生态格局-过程-服务与可持续性为例,从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角度,讲述了黄土高原通过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逃离社会-生态陷阱;通过社会-生态陷阱概念重新审视了黄土高原过去七十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和见解。他指出,逃离社会-生态陷阱并不意味着系统演变的结束,也可能成为另一个陷阱的早期阶段。傅院士进一步指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应持续监测和评估社会-生态系统演变和现有政策效应,以避免进入新的陷阱情景。在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实例中,傅院士进一步介绍了在流域尺度上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推动区域人地系统理论与模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他特别强调了人地系统模型数据的研发、综合物理与经济等理论方法深化人地过程的刻画、发展人类与自然过程时空尺度匹配的方法、十大模块相互作用实现自然与人类双向耦合等。

傅院士的报告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广泛兴趣,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与傅伯杰院士就学术研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展开了深入交流。傅院士的讲座为参会师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新思路。傅院士的报告不仅展示了地理学的前沿工作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展示了科学家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激励着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不断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和服务国家。


-------------------------------------

bwin 王先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