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bwin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公司昆山楼B237举行。实验室名誉主任王颖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陶澍院士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重点实验室全体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王颖院士首先回顾了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发展。实验室主任鹿化煜教授随后汇报了2012至2014年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鹿主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1、在研究队伍和方向建设方面,重点实验室现已发展为包括20名教授、25名副教授、讲师和助研、6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队伍。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有多人次入选中组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凝聚了六大主要研究方向。
2、在能力建设方面,建成国家级“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王颖院士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新建成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室、极地雪冰与稳定同位素实验室,新配置宽带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系统、波浪跟踪浮标系统以及单颗粒光释光测年系统等大型仪器。
3、在承担课题和成果产出方面,目前正在承担国内外各项研究课题6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6000万元。实验室在扬子大三角洲演化与陆海交互作用过程及效应研究、南海海疆国界线论证、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东亚季风的过去变化和驱动机制研究、土壤侵蚀的钚同位素指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11年以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77篇,包括EPSL、QSR、Geology、JGR等多篇学科一区期刊论文。部分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4、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重点实验室具备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一系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培养员工约100名。多次举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会议等国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频繁。正在执行的中-英、中-德、中-荷、中-美、中-澳、中-法等合作项目,得到国外多个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在陆海对比、亚洲干旱环境起源与变化、地貌过程等领域取得高水平的成果;签订了中-加、中-英等多个员工培养协议;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学术机构进行了多次友好互访。
5、展望未来,重点实验室将继续保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水平的态势,在海岸海洋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取得创新性系统的成果,使实验室成为一个探索海洋-陆地环境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平台、一个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一个对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机构。
学术委员会主任陶澍院士和各位委员对重点实验室近三年的发展表示了肯定,认为实验室在体系构建和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在平台建设方面成绩突出,获得了一系列有显著性的科研成果和奖励。在未来发展上,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委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应以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壮大研究队伍,国际合作研究从参与转向主导,努力建成一个特色鲜明、研究前沿、服务国家的重点实验室。
在下午的学术交流会上,李铁刚研究员、张小曳研究员、邵全琴研究员和陈中原教授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别以“深海环境与生命过程”、“我国雾-霾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及大气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中作用问题的思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技术在地理学中的综合应用”和“全新世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环境演化与新时期文明”为题,为公司师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后,张小曳研究员受聘为bwin特聘教授,王颖院士为他颁发了聘书并佩戴了校徽。
重点实验室主任鹿化煜教授进行工作汇报
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王颖院士讲话
学术委员会主任陶澍院士对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