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以2017级本科生邵可涵同学为第一作者的论文《郑州邙山黄土碳酸盐和白云石含量记录的80 ka以来季风降水变化及驱动机制》在重要学术刊物《第四纪研究》发表,表明由她负责的国家级老员工创新训练计划支持项目取得新进展。他们在论文中报道了末次间冰期末期以来,中国中原地区发生过数次季风降水增强事件,揭示了千年时间尺度季风快速变化现象(图1);他们以黄土碳酸盐/白云石含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良好替代指标,证明了季风环流大空间同步增强的模式。这一季风降水型式与现代观测到的“南涝北旱”的 “+‒+”三极型季风降水分布不同,可能表明不同时间尺度季风降水型式有明显区别。这一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季风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半湿润地区的环境响应,有重要意义。
2018年10月, 邵可涵联合同班的陈久毅,顾心婕,褚博文三位同学,邀请地理与海洋学院的鹿化煜教授作为导师,开展老员工创新训练项目的选题、申请、答辩、立项等。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分析,他们选择通过黄土古气候记录研究,揭示季风降水变化规律这一研究内容。在获得国家级老员工创新项目的立项后,课题组开始对采自于河南郑州邙山地区的黄土样品进行磁化率、碳酸盐含量和白云石含量的测试分析。在邵可涵的带领下,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在bwin的实验室展开测试工作,并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专业文献。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实验测试,他们获得了600多份样品的实验数据。通过深入的文献调研,他们认为,中原黄土碳酸盐/白云石含量主要受土壤呼吸CO2的影响,土壤呼吸CO2含量由季风降水和土壤温度控制,因此,碳酸盐/白云石含量是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良好替代指标。基于这些认识,以及已有的光释光年代数据结果,他们分析了季风降水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得出了上述结论。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得到了鹿化煜教授的全程指导和对论文的细致修改;在实验室测试过程中,得到了弋双文高工和博士生伍江、顾铫的鼎立帮助。通过老员工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课题组成员得到了从文献调研、申请、立项、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修改,以及论文发表的全程训练;在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互相学习,圆满地完成了老员工创新训练项目的任务。
这篇论文发表在《第四纪研究》的“希望之星专栏”,投稿时得到了公司季峻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郝青振研究的推荐。这项研究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的资助
图1. 河南郑州刘家沟剖面(d)碳酸盐含量、(e)白云石含量(橙色为原始数据,红色为5点滑动平均值)、(f)磁化率年代序列及与(a)格陵兰GISP2冰芯氧同位素、(c)南京葫芦洞石笋、(b)甘肃古浪黄土记录对比
bwin 供稿
202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