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海面上升、风暴潮影响和陆源物质的日益匮乏,海岸湿地面临侵蚀的风险,这可能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潜在的利用价值造成威胁。弄清海岸侵蚀的机理,有助于保护海岸环境、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
汪亚平教授课题组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自容式水动力-沉积物-地貌联合观测系统(如图1),结合波流边界层模型,进行了潮滩沉积物可侵蚀性的定量化精细研究,发现潮滩次表层沉积物比表层沉积物更稳定。换言之,相对于表层沉积物来说,次表层沉积物更不易侵蚀。其原因不是次表层沉积物比表层沉积物粗,而是由于次表层沉积物由于固化作用导致含水率比表层沉积物低,因而更加稳定。此发现的科学意义在于可利用现场观测系统来确定浅海的近底部临界切应力、可侵蚀性等关键物理参数,并证明在沉积地层学模拟中需设置不同层序的临界值,从而提高地貌演化和沉积地层的模拟能力,准确预测浅海的沉积地貌演化和环境变化,海岸演化规律,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海岸防护政策。
该成果 (Shi, Benwei., Wang, Ya Ping., Wang, Lihua., Li, Peng., Gao, Jianhua., Xing, Fei., Chen, Jingdong. 2018.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critical erosion threshold betwe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ediments: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n intertidal mudflat, jiangsu, chin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6:76-86.) 以bwin为第一单位发表在海洋领域主流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论文的第一作者为bwin海洋科学系、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史本伟博士,通讯作者为汪亚平教授,课题组高建华副教授和陈景东同学也为该成果做出了贡献。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图1 动力-泥沙-地貌自动联合观测系统示意图